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教园地 > 教研视窗

小学语文作业评价功能及方法的思考

作者:郭峰发布时间:2021-09-06点击数: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本文试图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从小学语文作业入手,探讨两方面问题,即:如何强化课程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呼唤多种评价方法,保证课程有效实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只要教师按新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有生机的,我们的学生会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语文作业  评价功能   评价方法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段话对语文课程评价做出了全面、准确的定位。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语文作业中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和提高教学的质量,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作业评价应从现代教育的特点出发,强调参与与互动,使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三维目标上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以“评教”为主转移到以“评学”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一、强化作业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并且发挥这些功能呢?

1.反馈改进功能

“反馈”本来是泛指信息、意见的返回。在我们对小学生语文作业进行评价的时候,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检查”、“诊断”、“甄别”等所有信息都应返回给他们。这些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作为自己调整、改进、完善教学的极富价值的依据;对学生来说,则是确定自我水平,矫正、巩固、提高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着力强化评价的“反馈”功能。 在语文作业中,要以科学、恰当、具有建设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学生一个音发不准,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不到位,及时引导……反馈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运用“激励性评语”将信息反馈给被评价者,促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2.展示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思考得最多,探索得最好的的评价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还想发展提高的话,我们就要继续努力,让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在学生语文作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学生语文学习效益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层面上,在教学目标的五个领域和三个维度方面,都能有新的突破,不断取得新的战果。“价值多元,新生差异”是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并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3.反思总结功能

《标准》中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学生自评作业时,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和行为表现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一个自我判断,自我提醒,自我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比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主要是在课堂学习或单元学习之后进行,它包括:学习了什么?哪些知识能够理解应用?哪些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通过这种反思与总结,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总结的习惯。

4.记录成长功能

新的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这对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注重过程评价这一核心特征的具体体现。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在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课标精神、学段目标和学情特征,低年段的课外识字成长记录袋、中年段的阅读成长记录袋、高年段的习作成长记录袋,这些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促进学生了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了课程评价的记录成长的功能。

5.积极导向功能

积极导向功能这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标准》将评价看作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并且重视评价过程本身等新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的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发挥语文作业评价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语文学习过程的进步与成功;对于教师来说,发挥语文作业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有利于教师对评价过程的反思,提炼出对教学改进有作用的信息;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改进教学管理。

 

二、倡导多种评价方法,保证作业有效实施。

语文作业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语文作业的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作业评价,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语文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语文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综合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应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入手,以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与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是语文学习的保证。

首先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低年段抓起,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认一认的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认识这些汉字的”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拼音认识汉字。其次,根据语文的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运用和实践的过程,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语文学习方法比获得现成的语文知识更重要。比如教完《雨点》后,试问学生雨点还会落进哪些地方,在那里干什么?诗歌的创作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后,评价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主要应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实践与运用等方面。杜威曾说:“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从三维度目标出发,综合性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运用;能否有效地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2.包容性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解读读物,而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的不同,就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带上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学习《丑小鸭》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如果你就是丑小鸭,经历这么多苦难,终于变成白天鹅,你最想做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这样的口头表达中,展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我要去帮助那些被人看不起的动物,和他们一起玩。”B、“我绝对不会去嘲笑、欺负那些长得丑的动物。”C、“我要去炫耀一下我多美丽!”D、“我要飞回去,打那些欺负过我的人报仇!让我们知道我的厉害!”……面对这些个性但又稚嫩的想法,老师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包容性评价:“你们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但你觉得这只白天鹅会选择你们的哪些做法?为什么?”让学生再深入读书、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美,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认识。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语文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包容性评价,放飞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3.迟延性评价,绽放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曾说:“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宽容对待,进行延时评价。课堂中口头表达作业时,老师的一句评价“你体会得不错,但如果说得更完整些会更好。”“你思考很深入,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同学们听了刚才的发言,有什么看法,请评一评。”……像这类语重心长的话语,既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自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又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像,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作业中采取延时性评价策略很有必要。

4.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行为的发展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不断把握自我的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

这种阅读理解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作业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为主。即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和语文能力的形成。这种动态性评价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反思,使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己,促进了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发展。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可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表情自然,表明他认同别人的观点;摇头否定,表明他有异议;情绪激动表明他还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学生的情绪状态的观察、评价,只是评价中的一个视角。我们还可以观察评价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参与的品质是否深刻、参与的效果是否良好,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来,发展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时时刻刻迸发着思维的火花,让我们的课堂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处于自我提高的过程之中。

5.自主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业是为了掌握什么内容,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怎么订正,怎么避免,这些问题是学生在作业评价完成后必须要面对并且必须要回答的。而这样的任务,不能由老师替代,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

首先要提供评价机会。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增强创新意识。其次要拓展评价时空,除了自我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自己找对子互评,以拓展课堂学习评价的时空,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要启迪评价方法。掌握方法是实现学生有效评价的重要保证。这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

作业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运用了各种评价策略和评价手段,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老师正确认识学生,给每个学生一个合适的定位,更好地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有了多种评价功能和评价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只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在作业中来评价学生,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有生机的,我们的学生会发展得更好。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手段是一种无声的动力,推动学生自觉学习,永远向前。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有的放矢。“以评价促发展”, 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主动参与、有效发展,在语文的乐园里尽情体验语文的魅力。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王道骏、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版。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